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王椿元 张静 摄
云南,对于游客来说,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对于企业投资创业来说,也是一方热土。2023年末,云南省实有市场主体数量超600万户,达到632.26万户,是2020年末的1.7倍,净增企业38.6万户,企业数量增长37.2%。
市场主体多起来大起来,云南财政系统如何用好财政资金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呢?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椿元。
普降资金“及时雨” 为市场主体办实事
王椿元代表介绍,2023年,是云南“3815”战略上台阶的元年。“3815”战略就是三年上台阶、八年大发展、十五年大跨越,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进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以来,云南省经济总量在2018年迈上2万亿元台阶后,面对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用5年时间、在2023年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王椿元代表认为,坚实的财政支撑是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底气。2023年,云南省财政厅通过各方努力,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49.4亿元,比2022年增加了200亿元,同比增长10.3%。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730.3亿元,增长0.5%。其中,支持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建设资金达1609.5亿元。民生支出5001.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4.3%。
“筹好钱、用好钱、管好钱,都很重要,我们必须切实管好用好各类财政资金,为市场主体提供资金‘及时雨’、为服务对象送上‘雪中炭’。”王椿元代表介绍,民营经济是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云南省财政厅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多方发力,积极发挥财政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作用。2023年以来,云南省财政厅引导省级各领域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资金向民营中小企业倾斜,下达中央和省级直接支持市场主体资金64.7亿元,其中实际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占比在65%以上。
破壁垒去门槛 优化营商环境再添色
王椿元代表说:“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其水源优质、光照充足、空气清新、土壤肥沃,这些都是云南自然环境的底色。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将营商环境打造得和自然环境一样优质宜人,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让更多的企业引进来、留得住、发展好,让人们在云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据悉,为了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云南省财政厅紧密结合财政职能,不断调整优化工作机制,成立专项工作组,印发工作要点及重点任务清单。“我们将政府采购工作作为财政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突破口,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强化政府采购项目意向公开流程控制。2022-2024年,全省政府采购意向公开率不断攀升,分别达70%、80%、90%以上,提前完成三年行动工作目标。”王椿元代表说,围绕持续打造一流政府采购营商环境,云南清除隐性壁垒专项整治,破除壁垒“去门槛”。持续开展两期政府采购营商环境跟踪指导,已整治各类影响营商环境问题5批357个,清理以不合理条件对民营企业、外地企业、内资企业实行差别待遇或歧视待遇的规定和做法12项,取缔违规设置的供应商“资格库”“名录库”“备选库”27个,梳理16类典型的妨碍营商环境做法,公布“云南省政府采购领域营商环境不良行为清单”。
施政策之“惠” 助力中小企业“强筋壮骨”
王椿元代表指出,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对营商环境更加敏感,财政应当对准痛点施药,对准难点出招,对准堵点发力。他介绍,聚焦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度,云南省财政厅要求预算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时预留份额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其中400万元以上政府采购工程预留份额继续提高至40%以上,对小微企业给予10%-20%的价格评审优惠。2023年全省政府采购授予中小企业合同金额586.43亿元,占总采购规模的76.6%。中小企业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享受到了更好的阳光。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3815’战略 ‘三年上台阶’的承上启下之年,做好财政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进一步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务实扎实、有力有效做好财政工作,不断增强财政服务保障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力和能力。”王椿元代表说,通过财政的努力,助力云南人民生活更美好、更幸福,让云南成为更多人、更多企业心之所向之地。